新聞公告

新聞

/根目录 /首页 /新聞公告 /新聞

“阅读古文明:全球语文学系列国际讲座”第八讲 Nikolai Grube教授主讲“梵文语文学”
发布时间:2022-05-09

“阅读古文明:全球语文学系列国际讲座”第八讲 Nikolai Grube教授主讲梵文语文学

2022年4月20日晚八点,由中国人民大学古代文本文化国际研究中心(ICSAT,简称“文本中心”)主办的“阅读古文明:全球语文学系列国际讲座”(Global Philology: An International Lecture Series)第八讲:“梵文语文学”(Sanskrit Philology)成功举行。本讲由牛津大学博顿教席梵文荣休教授(Boden Professor of Sanskrit EmeritusChristopher Minkowski教授主讲,由文本中心外方主任、普林斯顿东亚系Martin Kern教授主持。

916668935855762994.jpg

Minkowski教授首先介绍了什么是梵语,梵语在印度和印度学界的地位,以及梵语的起源、传播和语法规范化等问题。简而言之,梵语虽然不是现代之前印度唯一的学术语言,也不是被用于语文学实践的唯一语言,但确实是一种非常有影响力的语言,在19世纪英语普及之前,它一直主导着印度其他语言领域的语文学实践。梵语起源于公元前1000年,是婆罗门特权阶级的语言,也是他们严格控制祭司知识的载体和手段,和拉丁语一样,属于学术和宗教的专门语言。此外,与中世纪印度政治、经济和文化权力的分散性一样,梵语的威望并不与任何一个政治中心紧密联系,文化专家们具有自身的相对独立性。从公元前5世纪开始,语法学家们开始规范梵语的语音、语态和句法特征,同时赋予了它独特的表达习惯。梵语的规律性使它得以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被人们所理解和使用。梵语与俗语同时共存,梵语相对精致而完善,用于有系统的思想和崇高的诗歌,而俗语相对原始且自然,用于歌曲和情感表达。

接下来,Minkowski教授从“吠陀传统”“世俗文学传统”“抄工与学者的活动”三个方面具体介绍梵语语文学。吠陀传统(the Vedic tradition)是在婆罗门的梵语背景下发展出的古典梵语文学和思想的主流传统,从公元前1000年一直延续至今,包括附加文献和评注文献。吠陀是比文法学家编纂的梵文更加古老的“前古典”形式。吠陀传统被描述为自古以来传诵的文学,没有“作者”或“起点”,它是通过操作不可见世界来掌控可见世界的一种古老仪式,人们认为有效的是吠陀经的“声音”而不是“内容”。这一传统非常注重记忆,要求逐字背诵,以求保持吠陀文本的准确度。另一方面,吠陀文献也必须依靠注释才能被理解。

“世俗”文学传统(the 'worldly' literary tradition)包括诗歌、戏剧和美学理论,以及评论性文献。世俗文学与吠陀经的权威结构有一定距离。中世纪的印度王朝强调精致生活,而梵语文学是展示这种精致宫廷生活的主要途径。大多数的梵语诗歌都围绕宫廷背景而创作。侍者和朝臣均需要有能力鉴赏文学作品、即兴创作诗歌和戏剧。表演性的创作和欣赏需要大量的辅助文献,如词典、手册、文选、典范集等等。

抄工和学者的活动是古典梵语可以延绵流传的重要原因。服务于精致宫廷生活的文学创作同时也衍生出一些相关的学术活动,如手稿的抄写和改正、收集和编辑、阅读和阐释。编辑手稿通常需要两位抄工,一位负责阅读,一位负责誊录,然后两人交换角色,再次阅读和校正。现存的手稿可以看出,当时已有一套标准化的抄写和标记程序,例如添加、擦除或划掉音节或整段文字、颠倒顺序等等。

有意思的是,抄工在手稿上留下了自己的“副文本”的痕迹,有时会表明自己的身份,说明抄写的日期、地点和目的;还会添加一些习惯性的诗句,来说明他们忠实地复制出这些典范,并强调要保护手稿。手稿中包含的音节数量和行数也会被标记出来,这可能是按工计酬的标志。抄工的教育背景和所受训练差异很大,有些人是很有学问的学者、作家,有些人只是有基本的读写技能。Minkowski教授在讲解过程中向大家展示了许多古老手稿上的涂抹纠正痕迹和各类标记。

Minkowski教授还结合具体案例,进一步介绍了梵文文本的收集和编辑、阅读和阐释,以及学者的科学、艺术活动。教授特别指出于梵语文本中的很重要的评论传统,这些早期的注释在长时间的学术传承中也成为了经典,吸引了更多注释。

Minkowski教授精彩的演讲引起了在线学者们的热烈讨论。研究中国古典文献的师生注意到中国传统抄本和梵语手稿文本在校勘方式、副本内容、抄工行为等方面都存在着许多令人惊讶的相似之处。两大古老的异质文化在这场学术交流的盛会中碰撞出绚烂的火花。在对Minkowski教授表达了最诚挚的祝福和感谢后,本次讲座在融洽的氛围中落下了帷幕。

全球语文学系列国际讲座由中国人民大学古代文本文化国际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古代中国与丝路文明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比较文明跨学科平台以及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协同攻关创新平台联合举办,面向每一位热爱中国语文学的学生和学者。系列讲座将在各文明语文学研究领域顶尖专家的带领下,在全方位、多学科的实践中,阅读和理解古文明,接近文本的过去,也面对全球与中国语文学研究实践的当下与未来。

详情请继续关注文本中心官网http://icsat.ruc.edu.cn/。

(文:张高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