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公告

新聞

/根目录 /首页 /新聞公告 /新聞

“阅读古文明:全球语文学系列国际讲座”开幕 清华大学沈卫荣教授主讲“何谓语文学”
发布时间:2022-01-08


202215日晚,由中国人民大学古代文本文化国际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比较文明跨学科平台、“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协同攻关创新平台和中国人民大学古代中国与丝路文明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阅读古文明:2022年全球语文学系列国际讲座”(Reading Ancient Civilizations——Global Philology: An International Lecture Series 2022)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馆拉开帷幕。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沈卫荣教授作首场讲座,主题为“何谓语文学——说语文学的六个范畴”(What Is Philology: On the Six Categories of Philology)。原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文学院教授杨慧林,文学院党委书记颜梅,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副院长黄维忠,国学院教授Solonin Kirill(索罗宁)等校内师生现场参与讲座。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陈剑澜现场主持讲座。

“语文学”(philology)是此系列讲座的关键词。全球语文学系列讲座将邀请来自牛津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芝加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柏林自由大学、波恩大学、慕尼黑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来自欧洲、北美与中国众多学术机构的顶尖专家,带领听众共同跨越古代、中世纪和现代早期等不同时代,了解早期中国、美索不达米亚、雅典、希腊伊朗、古典玛雅、埃及、阿拉伯等二十多个世界文明的语文学传统,展示与神圣的中国语文学传统有着潜在知识关联的全球语文学。

在开幕讲座中,沈卫荣教授从顾彬先生对自己博士论文的追问——“我的心在哪里”谈起,抛出了“何谓语文学”这一问题。他结合近代以来的学术发展,提出语文学可以是对语言文献的热爱,成为涵盖不同文明传统的知识领域;也可以是现代学术方法,或与之对应的人文科学研究中的具体实践。伯希和作为伟大的语文学家,不仅将西方严谨的文献对勘方法引入汉学研究,而且以“审音勘同”的方式,解读汉语文献中的非汉语成分,对后来学者提供了方法论启示。如今的梵文佛典研究则是语文学成果的集中展现。这植根于对梵文文本的收集、厘定、对勘、编辑、译注和解释,由此产生的“精校本”因而成为检验学者语文学功力的标尺。中国近代学术规范的建立也与之密切相关。傅斯年创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英文名称是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Philology,可见它是“历史和语文学研究所”,而不是“历史和语言学研究所”;“史料即史学”也依据的是欧洲学术中的“史料研究”传统。沈教授在总结上述话题后指出,近几十年来不断有学者提倡“回归语文学”,虽然如此,尼采、本雅明、奥尔巴赫、波洛克等著名学者对语文学的定义却不尽相同,这就需要梳理语文学的六个不同范畴。

语文学的字面意义(希腊语:philologia)是对言语、文本和学问的热爱,可泛指世界上所有和语言、文本相关的知识或学术。从语文学的历史实践来看,自西方古典时代至近代人文科学研究形成之前,一切与语言、文本,甚至文物相关的学术实践都可以被称为语文学。这包括了从《荷马史诗》到近世《圣经》文本研究的广阔学术领域。对近现代人文科学研究而言,语文学起到总称或代名词的作用。不管是民族研究还是区域研究,最初都未明确划分成文史哲等学科,而是首先采取语文学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展开。自现代学科体系建立后,语文学不再是人文科学研究的主流,而常被人狭义地理解为历史语言学研究,或专指一套特别精深的文献学处理方式,即以古典文献的收集、整理、编辑、对勘和译解为核心的语文学实践。在当下,语文学毋宁说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学术态度,学术精神。它可以是对语言、文本和学问的热爱,也可表现为对实事求是的研究方法的追求及对学术规范的维护。最后,语文学也可以是一种世界观和生活方式,提倡“语文学式的生活”(living philologically),即倡导一种理解、宽容与和谐的世界观和生活态度。我们若能不遗余力地寻求对他者与世界的正确、多元和甚深的理解,就将使充满了矛盾和冲突的世界变得更加宽容、开明、自在与和谐。

讲座最后,沈教授辨析了语文学与文献学的不同。文献学重视文本对勘和精细校注,确实与语文学有关。但语文学更侧重通过历史比较的方法,获知文献背后的历史与思想,具有历史,传统和当下的三个维度。语文学实践未必能完成马克思·韦伯以学术为志业的高尚理想,但语文学基于文本的严谨精神和历史比较的广阔视野,将促进中国现代学术的发展进步。

文:晏一鸣、谢久胜、向亚楠

                                                                                                                           图:饶子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