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公告

新聞

/根目录 /首页 /新聞公告 /新聞

“阅读古文明:全球语文学系列国际讲座”第二讲 Eva Cancik-Kirschbaum教授主讲古代美索不达米亚的书写艺术
发布时间:2022-01-15

       2022年1月12日晚七点,由中国人民大学古代文本文化国际研究中心(ICSAT,简称“文本中心”)主办的“阅读古文明:全球语文学系列国际讲座”(Global Philology: An International Lecture Series)第二讲正式开始。本讲由柏林自由大学(Freie Universität Berlin)古代近东语言和历史系主任柏林爱因斯坦中心CHRONOI联合主任Eva Cancik-Kirschbaum教授主讲 “古代美索不达米亚的书写艺术 (The Art of Writing in Ancient Mesopotamia)”一题。讲座由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亚洲研究讲座教授、古代文本文化国际研究中心主任柯马丁(Martin Kern)教授主持,并特邀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东语系教授拱玉书教授为与谈人,对讲座进行总结和评述。

Eva Cancik-Kirschbaum教授首先介绍了楔形文字的世界。在楔形文字出现,文字和书写深刻地影响了两河流域人们的生活。文字使用与书写的逐渐成熟,使得处理文本的必要知识逐渐专业化,人们开始对文本书写工作产生思考,于是解释文本的工作便催生了最古老也最悠久的知识形式。

从楔形文字诞生与发展的时间线上看,古代两河流域和邻近地区的书写系统有着悠久的历史。总体来说,由于整个社会都在使用文字,所以楔形文字的书写一方面产生了大量的文本体裁,涵盖了教育文本、学术文献、私人及官方信件、皇家纪念碑铭文、个人医疗处方、祷文、历史文献等等方面。另一方面,也产生了对技术有着很高要求的学术性文本。研究者已经通过考古发掘工作,在西南亚各地发现了大量楔文的书面文件,许多文件尚未被破译。楔文遗产是研究古代近东文明的重要证据,随着研究的深入,证据的数量还在不断增加。

引言之后,Eva Cancik-Kirschbaum教授对楔形文字书写技术(包括书写材料、刻字工具、保存技术等方面)的活力来源,以及时人根据社会的需要对这种技术的改造进行了系统的论述。而后,教授又讲到了楔形文字的书写历史以及书写系统的演进,在楔形文字的系统中,符号可能有多种不同的功能,所以它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系统。Eva Cancik-Kirschbaum教授认为其与西方世界经常使用的字母文字是不一样的,古今的学者都对这种书写的起源有所说明。紧接着,教授便通过文学作品中的记述说明了古代两河流域的人对其文字起源的看法。

书写艺术作为一职业,或者作为一门学科的书写艺术,其在古代的两河流域基本上被定义为对现存记录的批判性的研究,并辅之以重新编辑文本的过程。当时,书写有专业的方法和工具,也有该领域的专家——他们对文本进行注释和编目,而且对来源进行说明。一些早期的文本也会在流传中产生副本,负责整理的学者会对原本和副本的关系加以说明,也会进行一些更正。从中可以窥见这些专家的工作准则、注释方式以及修改错字的方法。

最后,Eva Cancik-Kirschbaum教授讲到了语文学方面的实践。常规的语言学工作与参考资料的搜集,都需要结构化的、可以被学界所接受的技术。所以稳定的方法、标准程序、专业术语、知识库、思考方法等,都是研究美索不达米亚语言学所必备的。

在Eva Cancik-Kirschbaum教授精彩的讲座之后,柯马丁教授邀请拱玉书教授为讲座进行评论。

拱教授首先对讲座进行了总结,而后进行了一些补充。第一,拱教授强调,古代的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已经出现了辞书文献,这意味着较高级别的科学研究已经出现,文字的使用已经成熟,所以,楔形文字是目前已知的、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成熟文字。而后,拱教授结合汉字的“六书”对楔形文字的造字法进行了分析,并指出古代汉字的书写系统和苏美尔的楔形文字书写体系有着不可否认的相似性,足以证明发明了这些书写系统的古文明对书写艺术的高度重视。最后,拱教授补充了楔形文字的另一个特点:由苏美尔人发明。两河流域的书写无疑都受到了苏美尔人的影响,虽然语言不同,但他们都使用楔形文字书写。因此今人可见的泥板虽都以楔形文字书写,其背后的语言却可能是苏美尔语、赫梯语、阿卡德语等等。

两位教授的讲述引起了现场观众的热烈讨论,许多值得深思的问题被提出并解答,学术气氛十分浓厚。本次讲座也在如此精彩的学术讨论中落下了帷幕。

全球语文学系列国际讲座由中国人民大学古代文本文化国际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古代中国与丝路文明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比较文明跨学科平台以及“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协同攻关创新平台联合举办,面向每一位热爱中国语文学的学生和学者。系列讲座将在各文明语文学研究领域顶尖专家的带领下,在全方位、多学科的实践中,阅读和理解古文明,接近文本的过去,也面对全球与中国语文学研究实践的当下与未来。详情请继续关注文本中心官网:http://icsat.ruc.edu.cn/。


图、文:赵雍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