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公告

新聞

/根目录 /首页 /新聞公告 /新聞

“阅读古文明:全球语文学系列国际讲座”第十五讲 Johannes Haubold教授主讲比较古代近东语文学
发布时间:2022-10-17


“阅读古文明:全球语文学系列国际讲座”第十五讲 Johannes Haubold教授主讲比较古代近东语文学

2022年9月21日晚八点,由中国人民大学古代文本国际研究中心(ICSAT,简称“文本中心”)主办的“阅读古文明:全球语文学系列国际讲座”(Global Philology: An International Lecture Series)第十五讲“幽灵文本:语文学、文化翻译与楔形文字的终结”在线举行。本讲由普林斯顿大学古典系古典学教授、研究生院院长Johannes Haubold教授主讲,普林斯顿大学Martin Kern教授主持。

Haubold教授首先谈到看待不同语文学传统的两种方式。第一种是将两种传统及其语文学手段视为并行的、独立的。第二种是不把它们作为独立的传统,而是希望探究它们之间的界限在古代世界被削弱并最终瓦解时发生了什么,这有助于我们从传播、转述、翻译的角度重新思考比较语文学。

大致在公元前100年前后,美索不达米亚楔形文字的古老传统消亡了。楔形文字传统在后来的希腊、犹太和阿拉伯作家中得到了继承。希腊化时期,现有楔形文字文献的经典被复制、更新、注释和引用。有学者认为,这种继承是不纯粹的、不严肃的。然而,如果将研究目光放在经历了从楔形文字到其他语文过渡时期的人们,他们在用希腊语写作时,仍在阅读、参考楔形文字的文本。他们的作品现在已经亡佚,但是可以通过查考他们使用的楔形文字来源以及他们作品启发下的希腊语和拉丁语文本来部分地重建。这种文本可以称作“幽灵文本”(Phantom texts)。

讲座的主体部分即是Haubold教授对这类“幽灵文本”的重建。这种重建背后是上述第二种语文学理念:不是坚持划分不同的语文学传统,而是从传播、转述和翻译的立场来看待。Haubold教授通过两个案例作了具体说明。

第一个案例是巴比伦的贝罗索斯(Berossos)。他大致活跃于公元前3世纪前后,从活动的地域空间上看,他在希腊和两河地区自由往来。他的主要作品是希腊语书写的三卷《巴比伦尼亚志》(Babyloniaca)。有人怀疑他不是巴比伦人,而是希腊的冒牌货,因为书中很多材料在楔形文字资料中找不到。直到后来更多资料的发现,才消除了这些疑虑,可以确定贝罗索斯确实借鉴了楔形文字资料。学者们继而转向研究贝罗索斯在巴比伦和希腊文化中的定位。

书中有一段记载是关于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如何为自己建造一座新宫殿,看起来完全是巴比伦语的。事实上,它几乎是一字不差地摘录自尼布甲尼撒所谓的“东印度屋铭”(East India House Inscription)。两处文本非常相似:一是都极尽强调宫殿的华丽,二是都强调仅用十五天就建造完成。另一方面,贝罗索斯加入了一些新的元素,例如空中花园的故事。尼布甲尼撒没有提到空中花园,在楔形文字文献或考古记录中都找不到这样的叙述,有学者认为这是希腊读者编造的。

塞琉古国王声称尼布甲尼撒是重要的先驱,将尼布甲尼撒介绍给希腊人的工作在塞琉古帝国成立之初就开始了,但直至贝罗索斯才在希腊历史想象中正式确立了尼布甲尼撒的地位,并取代了“亚述人、米底亚人、波斯人”的历史叙述顺序,而更改为“亚述人、巴比伦人、波斯人”。空中花园的故事说明了贝罗索斯是如何将希腊和美索不达米亚的历史记录结合起来,并与希腊读者建立联系、教育他们的。这一点并不意味着贝罗索斯的篡改,而是说明了他在整个《巴比伦尼亚志》中的撰作方法。

第二个案例是斯特拉博(Strabo)《地理》(Geography)一书中提到的迦勒底哲学家苏迪内斯(Sudines)。他以“天文表”而闻名,也从事占星术和其他形式的占卜。罗马作家老普林尼(Pliny the Elder)引用到了苏迪内斯关于石头的说法。当时在抄工圈子里非常流行的一本楔形文字手册同样提到了关于石头的这些说法。苏迪内斯和楔形文字手册这两种文本非常接近,特别是都将石头和鱼眼联系在一起。这不可能仅仅是巧合,说明苏迪内斯写作时参考了这些楔形文字材料。另一方面,与前述贝罗索斯一样,苏迪内斯也加入了一些新的元素,最明显的体现是讨论了所谓的猞猁石(Lyngurium),巴比伦人不知道这一点,但希腊思想家对此进行了大量讨论。苏迪内斯并且认为猞猁是一种树,而不是动物。

只有当我们准备好跨传统阅读,并结合三种不同语言的资源(楔形文字阿卡德语、拉丁语和希腊语),才能看到这些文献背后的丰富信息——拉丁语和楔形文字的结合,证实了苏丁斯使用巴比伦语资料写作一部关于石头的希腊书;拉丁语和希腊语文本的结合,则揭示出苏迪内斯希望实现的目标。地质问题在当时希腊哲学对话中很流行,苏丁斯希望参与对话,并在巴比伦资料的帮助下,超越希腊同行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Haubold教授最后总结说,我并不是主张为了实现文化的广度,可以牺牲语文学的深度;而是希望用我们作为语文学家的专业知识,在既定领域和传统之间架起桥梁。这使我们看到,过去的历史并不是封闭的、相互分离的,而是彼此联系的,正因如此,跨文化语文学更加重要。

全球语文学系列国际讲座由中国人民大学古代文本文化国际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古代中国与丝路文明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比较文明跨学科平台以及“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协同攻关创新平台联合举办,面向每一位热爱中国语文学的学生和学者。系列讲座将在各文明语文学研究领域顶尖专家的带领下,在全方位、多学科的实践中,阅读和理解古文明,接近文本的过去,也面对全球与中国语文学研究实践的当下与未来。